寧夏多肽礦物肥電話
發(fā)布時間:2022-05-17 01:57:49寧夏多肽礦物肥電話
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土壤施用量與氮磷鉀肥施用量大致相當,甚至更多,而微量元素肥料的土壤施用量較少,例如多數(shù)大田作物畝施用量,硫酸鋅只有1~2公斤,硼砂只有0.5~1公斤。果樹和蔬菜等經濟作物高一些,一般每畝也不超過3~5公斤。所以多在播種或移栽前將微肥與潮干土或腐熟有機肥混拌均勻后,與基肥一起溝施或穴施。另外,多數(shù)微肥與磷肥混拌后會形成難溶性物質,相互降低肥效,所以兩者不要混合在一起施用。
寧夏多肽礦物肥電話
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,國內農業(yè)生產對化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,單一類型的單質肥料已經無法滿足農業(yè)生產需求,急需功能多樣化的肥料產品;用戶缺乏作物營養(yǎng)需求方面知識,肥料添加劑應運而生。使用不同肥料添加劑的肥料用途多樣,可因地制宜使用,在促進作物增產增收方面效果顯著。 添加劑中的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是用于調節(jié)植物生長的一類農藥,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從生物中提取的自然的植物*素。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能夠控制萌芽和休眠;促進生根;促進細胞伸長及分裂;控制側芽或分蘗;控制株型矮壯防倒伏;控制開花或雌雄性別,誘導無子果實;疏花疏果,控制落果;控制果的形或成熟期;增加吸收肥料能力;增加糖分或改變酸度;改進香味和色澤;促進膠乳或樹脂分泌;脫葉或催估(便于機械采收);保鮮等。但每種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都有特定的用途,而且應用技術要求相當嚴格,需在特定的施用條件下才能對目標植物產生特定的功能效果。往往改變濃度就會得到相反的結果。所以,在使用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時容易出現(xiàn)幾方面的誤區(qū):一是隨意加大用量;二是隨意與其他物質混用;三是不看時機,隨時噴施;四是以“劑”代“肥”。
寧夏多肽礦物肥電話
礦物肥含有大量的礦物質與有益微生物,含有農作物所需的各種營養(yǎng)元素和豐富的有機質,具有無污染、無公害、肥效持久,壯苗抗病,改良土壤,提高作物產量,改善質量等諸多優(yōu)點,又能克服大量使用化肥、農藥帶來的環(huán)境污染,土壤地力下降等弊端。礦物肥中不僅含有豐富的有機質,還含有多種有益微生物,增施生物礦物肥,既能增加土壤有機質的積累,又能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總量,提高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。施用生物礦物肥后還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,同時微生物能使土壤中的死磷死鉀轉化為有效磷、鉀,加強了對土壤吸附性鈉的置換作用,導致脫鹽脫堿。在生物礦物肥的作用下,鹽堿地的有害離子含量和PH值顯著下降,土壤緩沖性能增加,提高了作物的耐鹽堿性。
寧夏多肽礦物肥電話
硼肥可用作基肥、追肥和種肥。做基肥時可與氮、磷肥配合施用,也可單獨施用。一般每畝施用0.25~0.5公斤硼酸或硼砂,一定要施均勻,預防濃度過高而中毒。追肥通常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,噴施濃度為0.1%~0.2%的硼砂或硼酸溶液,用量每畝為50公斤~75公斤,在作物苗期和由營養(yǎng)生長轉入生殖生長時各噴一次。種肥常采用浸種和拌種的方法,浸種用濃度為0.01%~0.1%的硼酸或硼砂溶液,浸泡6~12小時,陰干后播種。谷類和蔬菜類可用0.01%~0.03%的溶液,水稻可用0.1%的溶液。拌種時每公斤種子用硼砂或硼酸0.2~0.5克。鐵肥是生產上較常用的鐵肥是硫酸亞鐵,目前多采用根外追肥,噴施濃度為0.2%~1%。果樹多在萌芽前噴施0.75%~1%的EDTA鐵或在見黃葉后連噴3次0.5%EDTA鐵加0.5%高氮水溶肥。也可以把EDTA鐵與有機肥按1:10~20比例混合后施到果樹下,每株50公斤,肥效可達一年,使70%缺鐵癥復綠。
寧夏多肽礦物肥電話
化肥的鹽指數(shù)也叫咸度指數(shù),是衡量不同化肥品種施用后對土壤溶液滲透壓產生影響的一項指標,是以一種高度解離的典型鹽,在一定濃度下引起土壤溶液滲透壓改變的值作為100,將其他肥料品種在相同條件下引起的滲透壓改變值與其相比,獲得的相對值。化肥大都是可溶性鹽,施入土壤后須經溶解、解離和移動,才能被根系不斷吸收。而土壤所含的水分有限,一般又是一種稀溶液,施肥后將使土壤溶液濃度很快提高,尤其在施肥點附近或天氣干旱無灌溉時,土壤溶液濃度會持續(xù)增加,處于較高滲透壓下,而根系吸收水分和養(yǎng)分,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體內溶液產生的滲透壓。如果土壤溶液滲透壓接近或大于根系滲透壓,以至影響根系的吸水吸肥,則作物會迅速萎蔫甚至枯死。因此,鹽指數(shù)過低,不能滿足果樹生長;鹽指數(shù)過高,則會破壞果樹的毛細根,直接導致樹勢衰弱。所以在施肥時應嚴格計算果樹的畝需肥量,同時考慮上一次施入的肥料是否還有殘留,如有殘留,應將殘留的肥量計算在本次施肥量之內。另外,應加大施肥坑面積,這樣就可以有效降低化肥的鹽指數(shù)。所以在施肥前應進行測土,然后才能正確地計算出每畝地的各種化學元素的需求量。